前言

SSD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从几年前的2元/GB到现在0.6元/GB,随着国产品牌入局,SSD颗粒国产化的落实,大有价格再度跳水的趋势。

大家都知道SSD相比传统的HDD更有速度和体积的优势,但对于不懂硬件知识的小白而言,可能就没法具体的体会优势体现在哪里,这次就为初入电脑硬件深坑的小白来一波科普,相比传统的硬盘,SSD到底好在哪里?

硬盘介绍

三种硬盘尺寸对比

首先上面就是大家常见的三种硬盘的尺寸了。3.5英寸HDD,2.5英寸SSD和最后的 M.2 接口SSD,后两者虽然都是SSD,速度差距却可以很大,下文再为大家细细对比。从体积上不难看出SSD的优势。

这归功于SSD的存储介质,左侧两块黑色的芯片就是储存颗粒,相比HDD的磁盘存储介质,体积大大缩小的同时,减少了震动、潮湿、灰尘等恶劣环境损坏硬盘的可能性。

比如这款致钛 PC005 Active 和一元硬币对比一下,宽度相近,有多小巧不言而喻。

固态硬盘哪里好

读写速度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前两项为大文件读写的速度,直接碾压;后两项小文件的读写速度,更是有近千倍的提升,这是为什么呢?

HDD通过磁头扫过磁盘读取数据,运行过程中磁盘旋转,不可避免有噪声和震动,在深夜尤其明显,老旧HDD由于电机损耗,大文件读取时直接声音起飞。虽然在电脑文件夹中的文件看起来是保存到一起的,但实际上有可能在磁盘的不同位置保存,所以磁盘会有一个找文件的过程,就是寻道时间,在小文件批量移动时,效率直接降到谷底。

SSD则没有这个问题,比如上图中的银色芯片,就是整个系统的中枢大脑,控制着文件的存储、读取和磨损均衡。读取和存储由于没有机械部分,几乎是没有延迟的。

一图看懂固态硬盘接口、速率、种类

SSD发展这些年以来,也有相当多的接口和规格类型,傻傻分不清楚,看完上图你就明白。要注意的就是物理接口的类型,一般接口能怼得上去就没有很大的兼容性问题,无非就是速度有影响。

容量选择

容量的选择当然是因人而异,如果仅是安装系统,256G就堪堪够用了,想安装更多软件就要512G容量起步了。同型号更大容量的SSD一般有着速度和寿命的优势。

首先就是速度,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上图致钛 PC005 Active,存储颗粒为两颗,每个颗粒的速度是有上限的,但可以同时为两个颗粒写入数据,速度不就翻倍了吗。当然,这个是理想状态下,这个提升受限于接口、协议和主控芯片。

大家都知道SSD是有擦写次数的,这个次数一般是取最低值,超过这个次数也不是说一定会坏。擦写次数基于储存颗粒的类型,一般在500次左右。

就像你有十双鞋,但你偏爱穿一双,那这双就会早早坏掉,鞋的总数就变成了九双;但是如果你每双鞋都轮着穿,就会保证每双鞋的寿命保持一致,鞋的总数始终保持为十双。这就是磨损均衡,通过算法来延迟SSD的寿命。

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担心SSD的擦写次数、寿命什么的,按照大家常用的500G和1T SSD来举例,500 x 500就有着约250TB的写入量,1000 500更有着500TB的写入量,普通人肯定是不必担心使用寿命的。

常见的使用场景

看完SSD相比HDD的优势,再来看看哪些场景可以使用SSD来提升文件传输效率。

PC加装

笔记本加装

最常见的就是笔记本和台式机升级,在确认主板接口后就可以选购SSD了。SSD有着不同的长度,比如2280、2260、2242和2230,全长的最为常见,也就是2280。

系统储存空间扩容

由于硬盘制造过程中,是按照 1000Kb=1Mb 来计算的,而系统则是按照 1024Kb=1Mb 来计算,容量有所缩水属于正常现象。

速度测试

速度因机而异,一般来说 PCIE 3.0 的SSD读写在两三千兆每秒都是不错的成绩。

外置存储

外置存储同样是SSD的一大使用场景,相比传统的HDD,没有机械零件的SSD更适合移动使用。上千兆的读写速度也能最大程度发挥笔记本雷电接口的性能。

MacBook内置储存容量

尤其是 MacBook,内置储存每升一档就要被狠宰一刀

使用雷电3或 USB4 硬盘盒,能最大程度的发挥SSD性能。

在 MacBook 上测试速度

在 MacBook 上测试速度,基本有着内置存储的速度体验,对于视频工作者直接剪辑视频文件而言尤为重要。

充电头网总结

当然,相比目前0.15元/G的HDD,SSD的单位价格肯定让人肉疼,如果不是经常读取的大文件或是零碎文件,HDD和SSD搭配使用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将软件和系统安装到SSD,视频照片文件保存到HDD,保证容量的同时也能尽可能缩减预算。

大家的存储都是怎样分配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和各位一起分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