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空间大、改革中长期红利多、对外资吸引力强——
国际机构普遍看好中国经济
本报记者 蒋华栋

在实现8.1%的年度增速、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之际,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成为各方关注焦点。综合各大国际机构的评估与分析来看,虽然未来中国经济运行面临一系列风险和压力,但各机构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的前景。

结构转型夯实抗风险基础

安盛资产管理公司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不仅从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中快速恢复,同时利用周期性反弹时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跨周期调节、强化监管和房地产去杠杆。虽然三季度、四季度数据表明,结构转型必然带来短期阵痛,但改革时机无疑是适宜的。伴随短期冲击消失,上述政策调整将为中国政府应对当前和未来经济下行压力提供空间和资源。预计伴随今年上半年的周期性恢复,2022年中国经济将会实现稳增长。

安石集团认为,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一直领先于发达经济体。2020年,中国是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使中国政府能够在2021年推进跨周期调节和结构性改革,并预留应对未来经济压力的政策空间。2022年,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下行压力都在同步上升。相比发达经济体,中国过去两年的发展意味着中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能够稳定经济发展、实现复苏。

摩根士丹利认为,2021年,在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之时,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大幅下降,与美欧日25%至30%的负债率增幅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重塑了对房地产、碳排放和科技等领域的监管框架。当前,发达经济体一方面面临不断上涨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复苏进程尚不稳定。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两方面政策空间较大,这为2022年中国释放政策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花旗财富管理也认为,相比欧美主流央行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中国2022年政策或有更多宽松空间,有利于支撑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速在高基数的影响下或有所放缓,但整体可望保持温和复苏。

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针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诸多分析中,多数机构将重点集中在中国近期国内经济改革的中长期红利。

摩根士丹利认为,过去12个月,中国大刀阔斧的监管变革显示了经济治理重点从增长优先转向平衡增长和安全。然而如果就此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硬着陆”风险是不适宜的。

国际经济分析机构福克斯经济研究公司在去年12月初对16家机构投资者调研显示,多数投资者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预期已经逐步降温,中国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成为各方主流预期;对于共同富裕政策将提升中国社会安全的预期升温,认为这将在中长期刺激居民消费,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更高比例;对于反垄断政策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共识在上升,认为强化平台经济监管不仅能够降低消费成本,更能够促进资本的多向流动,尤其是向半导体、绿色能源、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流动,进而提升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和耐力。

花旗财富管理认为,经过产业结构升级、市场规范化调整等一系列优化改革,中国经济有望实现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杠杆率已经逐步降低,短期流动性承压并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预计2022年房地产行业前景有望改善。对于科技行业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审查有利于促进市场合理竞争、激发更广泛的科技创新。共同富裕政策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将有利于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荷宝投资管理公司认为,中国政府决策者在2021年一、二季度经济快速复苏之后,抓住机会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重点排除长期金融风险,尤其聚焦房地产部门去杠杆、平台经济监管和降低经济发展环境成本和能耗成本。这一策略有益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也是中国经济2021年不容忽视的重要亮点和特征。

中国经济展现足够吸引力

在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调整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国相比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吸引外资上的良好表现足以说明各方对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增长的预期和信心。

在证券投资方面,国际金融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份,新兴市场国家吸引证券投资规模为168亿美元,而流入中国的证券投资规模高达226亿美元,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整体为净流出。国际金融协会分析认为,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方面,花旗日前发布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产业体系完整和供应链韧性在疫情期间为世界发挥了“最后守卫”的作用,越来越多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将中国视为首选投资目的地。其中,拥有在华业务的美国跨国公司中,有85%表示他们不会将生产制造和采购部门迁出中国,这一比例较2019年上升2个百分点。计划将工厂迁出中国的欧洲公司数量降至9%,为历史新低。

本报记者 蒋华栋 【编辑:张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