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8月24日上午举行,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在会上表示,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363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89亿元,占同期GDP比重分别达到4.50%、4.56%。十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了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4.2万家,A级景区1.4万个,星级饭店8771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

成绩斐然

市场机构和人员的数量增长侧面印证了文旅市场的繁荣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达19.1万家,从业人员达151.14万人。其中,文艺表演团体达1.6万个,较2012年增长123.2%,全年演出场次达到232.5万场,观众达到9.3亿人次;网络音乐市场规模达到626.9亿元,是2012年的13.8倍;旅行社数量从2012年的2.5万家增长至2021年的4.2万家。

十年来,文旅市场的产品丰富度得到提升。“这十年来,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效益不断凸显。”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介绍,据测算,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量已超过30亿人次。

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势头不可小觑。近年,红色旅游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11%。文化和旅游部十年来创新推出了671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00多家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形成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滑雪度假等各种类型的休闲产品。

文旅产业与时俱进,5G、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发展迅速,《大鱼海棠》《舞上春》等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推动的多项改革举措。

饶权强调,文化和旅游部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开展“证照分离”改革等系列举措,加快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市场主体加快转型升级,市场体系更加繁荣有序。

具体来看,首先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审批、涉外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等下放至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将港澳服务提供者在自贸试验区投资设立旅行社的审批权限由省级下放到自贸试验区,方便企业就近办理相关手续,取消了临时导游证核发等一批行政审批项目。

其次是全面优化审批服务。取消外商投资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的限制。在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内,对旅行社设立许可实行告知承诺。

最后是建立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等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出台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政策,发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不合理低价游”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等,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针对在线旅游经营服务、旅游民宿、在线演出、剧本娱乐等新业态,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等政策,划出红线底线,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恢复态势良好

不断加大纾困政策力度,助力行业应对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及系列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政策,同时持续推动减税降费、稳岗就业等纾困政策在文化和旅游领域落细落实,增强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获得感。

饶权表示,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文化和旅游部动态调整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开放政策,并将跨省团队旅游“熔断”区域进一步精准到县域,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有序恢复。今年下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市场呈现出积极复苏态势。“文旅企业的韧性、文旅人的拼劲得到了充分彰显。”

政府部门的努力取得积极成效。7月国内旅游市场已开启复苏周期,云南省旅游订单量环比增长216%,出游人次环比增长385%,出游人均消费环比增长43%;黄山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酒店端数据也呈向好态势。酒店数据巨头STR统计数据显示,7月24日-7月30日,中高端酒店入住率为65.4%,同比增加6.4个百分点,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为286元,同比增长11.3%。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