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债市回暖及银行理财产品赎回压力缓释,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持续下行。广发证券固收团队2月1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全国范围内全部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破净率保持下降趋势,由2月3日的11.9%下降至2月10日的10.8%。这已是连续第六周(剔除春节)出现下滑。

破净指的是理财产品净值低于1元,破净率指的是破净理财产品数量占理财产品总量的比例。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率与市场波动、投资者赎回等因素密切相关。就未来破净率趋势,受访人士认为,短期内破净率再次大幅抬升的概率较小,但从长期来看,理财负反馈效应导致的“螺旋形”赎回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且会频繁出现,其有可能会持续引发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螺旋形”赎回现象

将会持续出现

“螺旋形”赎回现象为:债市/股市下跌—投资者赎回—机构被迫抛售资产—市场持续下跌—投资者继续赎回。

该现象曾在去年两次引发理财产品大规模破净,且第二次大规模破净一直延续至今。去年第一季度,股债双杀,理财产品破净率逐渐提升,去年3月中旬达到阶段性高点(16.4%)。去年二季度、三季度,债市回暖,股市修复,理财产品净值回升,破净率回落。去年11月份、12月份,债市调整叠加股市下跌,12月20日破净率升至22.7%。

在业内人士看来,“螺旋形”赎回现象将会持续出现。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对记者表示,理财负反馈效应导致的“螺旋形”赎回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且可能每年都会出现,出现频率或高于公募基金。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首先,在投资者结构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两者的投资者结构各异,公募基金产品以机构客户为主,银行理财产品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这导致银行理财市场更容易出现羊群效应。

其次,在客户风险偏好方面,近年来,银行理财客户投资偏好趋向保守,但银行理财产品依然以追求高杠杆和绝对收益的策略为主,两者之间背道而驰。

再者,在产品结构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以开放式、低风险等级、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且各理财公司投资策略高度相似,这就产生了趋同效应,即投资者低风险、开放式的购买偏好和理财公司不断扩大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之间形成背离。

最后,在交易结构方面,投资者对于净值波动的态度越来越趋于保守,而银行理财投资端以市值法估值的债权类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大,且信用债投资赛道拥挤,这形成了新矛盾。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亦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一方面与市场波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理财净值化、资管转型还未完全结束等有关。从风险偏好层面看,投资者短期风险偏好没有提升,但产品风险开始显性化,导致银行理财出现供求错配。

此外,在民生理财总裁张昌林看来,2022年11月份债券市场波动幅度与以往相比较为剧烈,但从绝对收益变化看,其波动水平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相比并不算大。之所以引发恐慌,除了投资者对波动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银行理财的产品体系、结构、风险收益定位亟待优化。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中,80%以上都是1年期和1年以内期限的产品,以3个月至6个月为主力期限,而银行理财持有债券规模超20万亿元,持有的信用债体量占整个信用债市场份额的30%。银行理财集中布局如此短期限的产品,很容易对债券市场波动造成放大效应,使其波动幅度相对于产品期限明显偏高。

理财公司投教之路

仍面临较大挑战

经历去年两次理财产品大范围破净之后,银行及理财公司开始调整产品策略,并更加关注大规模赎回对净值的影响,多位业内人士也从经营策略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周毅钦表示,一是,建议机构加强封闭式产品的发行,近几年封闭式产品募集规模占比不断下降,按此发展,未来行业产品结构可能较为畸形。二是,建议强化对“业绩比较基准”的监管,近期中银协已有所行动。三是,强化投资者教育,包括业绩比较基准、风险承受能力、净值波动、长期投资等四方面。

张昌林建议,一是回归短中长期不同产品风险定位。二是降低短期产品收益预期,从而实质性降低短期产品的风险敞口。三是针对中长期不同风险等级产品,事先设定风险收益特征,严格做好波动管理。

曾刚表示,首先,银行和理财公司要审慎发展业务,不追求规模的过度扩张,开发适合客户风险偏好特征的产品,根据客户风险偏好推荐合适的产品。其次,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夯实客户基础。再者,以适当的方式控制产品净值波动,做好回撤管理。

农银理财总裁段兵认为,目前客户仍难以接受银行理财产品赔钱,甚至难以接受收益不达预期。此外,银行理财客户更倾向于将理财产品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缺乏长期投资理念。理财公司的投教之路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应结合商业银行客群特点,建立适应银行理财的投教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客户基础。(证券日报)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