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2.8%,低于Wind统计的市场机构平均预期值。从分项数据看,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是支撑CPI上行的主要力量。同日,业内专家明确指出,近期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是部分养殖户为博弈后市行情,出现非理性的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行为,减少了市场供应量,但后期猪价并不具备持续上涨基础,因此呼吁养殖户应顺势出栏育肥猪,及时“落袋为安”,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同时,受访人士认为,过去3年行业内大企业持续扩大规模,目前成效初显,生猪养殖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未来随着生猪供应量稳定性的加强,猪价波动幅度有望收窄。

大涨不可持续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数据显示,10月14日,全国生猪批发价格为28.4元/公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近日组织部分业内专家分析研判近期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专家指出,从历史数据看,剔除2019~2020年生猪产能受到严重冲击的极为特殊年份,2019年前历次“猪周期”生猪平均价格最高点为每公斤21元左右,即使考虑近年来成本上升因素,目前价格也已经处于过高水平。

参会专家认为,近期生猪价格明显上涨,重要原因是部分养殖户为博弈后市行情,出现非理性的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行为,减少了市场供应量。“国庆以来猪价出现比较快速的上升,从业内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 无独有偶,某生猪养殖头部企业人士也对记者发出类似感慨,目前大企业的养殖成本维持在16~18元/公斤,“按照行业正常利润水平,猪价在20~25元/公斤是最合适的。”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之所以会出现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现象,主要是因为10月以来的猪价上涨推高了养殖户的心理价位,同时目前市场上150公斤以上的大肥猪比标猪价格高0.6~0.8元/公斤,刺激养殖户把猪养大,甚至出现收购标猪后二次育肥的现象。

不过,该人士透露,从下游屠宰场和终端市场的反馈来看,猪价大涨并不会持续太久;发改委近期也表示,当前国内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能繁母猪、新生仔猪、育肥猪存栏量均连续多个月回升,后期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基础。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5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回升,截至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324万头,环比上涨0.6%。农业农村部指出,这一数量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5.5%,产能大幅增加。

此外,受访业内人士对非理性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的后续影响表示担忧, 他们认为,养殖户当前存在的博弈心态导致生猪出栏延后,若这批生猪在春节前后集中出栏,届时猪价可能会形成“跳水”压力。因此,专家建议养殖户应顺势出栏育肥猪,及时“落袋为安”,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规模养殖成效初显

猪价波动幅度有望收窄

2019年之后,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能力,同时促进行业往规模化、产业化转型升级。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到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近3年防疫经验的积累,现在行业对抗非洲猪瘟已不是太大问题,同时,各大猪企近3年快速扩张规模,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银河证券研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14家上市猪企合计出栏约9042万头,同比上涨32%。其中,出栏量排名前五的猪企合计出栏量占全部14家猪企合计出栏量的比重为86.58%。

卓创资讯分析师孙魏杰此前曾指出,未来3年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养殖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原因在于,2023年至2025年多数企业仍将继续扩大生猪养殖规模,预计2025年生猪养殖前十大企业出栏量占市场总量或接近55%。

“散养户慢慢‘赌’的心态没有了的话,随着大企业供应量稳定性的加强,猪价可能就会越来越平稳。”受访人士认为。

对于政府持续强化的收储和放储等猪肉供给调控手段,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上半年猪价持续在低位徘徊,政府接连几次收储,对于猪价的提振和整个行业的信心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而自9月份以来不断向市场投放中央猪肉储备,也说明了政府对猪价上涨过快风险的判断。此外,受访业内人士建议,政策还应适当向屠宰企业倾斜。 【编辑: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