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成长史的电视剧《山河月明》目前正在北京卫视热播,作为近年来市场少见的历史剧类型,它的厚重大气让人眼前一亮,也收获了良好口碑。历史剧回归正剧,既符合政策导向,又顺应了当下观众的口味需求。

执行长度新规压缩虚构情节

单从剧作品质来看,《山河月明》叙事风格沉稳扎实,服化道准确精致,演员普遍演技在线,应该算得上是一部水准线以上的作品。伴随着剧情深入,不少观众发现,《山河月明》中刻意为主角朱棣增加了一条蒙古公主的故事线,按照往常的叙事逻辑,这个意外闯入的角色身上应该有不少戏份。可是蒙古公主的出现莫名其妙,在故事里和朱棣也没有产生太多交集,这条人物线变得没头没脑。

此外,根据该剧的拍摄记录来看,原定80集的长度在正式播出后仅仅保留了45集。这种大幅的改动可能源于近两年国内对于电视剧的长度有了新的规定。2019年,国产剧集数不得超过40集的新规开始生效,过去动辄五六十集、七八十集的长剧不再符合播出标准。拍摄于2018年的《山河月明》,按照原定长度自然也不符合要求,要压缩一半的内容就势必需要对剧情做出取舍。

如果查阅历史就会发现,朱棣本人的感情生活中并没有蒙古公主这样的人物存在,历史上朱棣与徐皇后情意深重而传为佳话。因此,《山河月明》中关于蒙古公主的戏份在原本的故事中就属于虚构情节,删减的原因自然也可以理解。

正剧量少难产戏说又遭诟病

这几年来,国产剧市场似乎很少见到历史剧的身影。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官网上发布的“2021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名单一览”统计,2021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中,各类型剧共498部,古代题材剧只有15部,且大都为“古代传奇题材”。这意味着,像《山河月明》这样被列入“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的历史正剧,在2021年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在剧评人杨文山看来,历史正剧的生产量相对较少,与这一题材本身的创作生产规律相关。“一方面,国产剧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历朝历代帝王的故事几乎都被翻来覆去地讲过了,在题材广度上很难找到新意。另一方面,从深度来看,历史正剧有过《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巅峰作品出现,后来者想要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既是历史学家又是编剧的,除了刘和平,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因历史剧正剧生产困难,更为市场化的历史戏说剧就成了新方向。从早年间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到后来把历史剧与偶像剧结合的古装历史剧,各个朝代的皇后、帝王都被历史剧以大女主、大男主的方式解读,几乎每次播出都会受到观众的指摘。这类剧集被认为剧情过于悬浮,与历史不符,有误导之嫌,在过于泛滥后也直接导致了历史剧近几年来的过审困难。杨文山透露,这几年来,带有虚构情节的历史剧都会被要求进行架空处理,因此就摆脱了传统的历史正剧表达,而变得更加商业化,能够符合播出标准的历史正剧就更加稀少了。

表达方式创新再赢观众心

尽管可能存在剧情衔接的问题,但是《山河月明》至少保证了正剧的表达方式,从该剧播出后收获的口碑反响来看,也给国产历史正剧带来了一些希望。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还有不少历史正剧处于待播状态。

这批历史剧涵盖了汉、唐、北宋、明、清等多个历史朝代,如聚焦唐初贞观盛世的《天下长安》,展现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的《大汉赋》。除了帝王故事,也有著名历史人物的传记史,如讲述宋代著名中医王唯一后代王陵直故事的《大中医》,讲述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故事的《阳明传》,还有展示能人异士乃至小人物生活的作品,如《显微镜下的大明》《广州十三行》《天下长河》《人生若如初见》等。

前两年,虽然属于架空历史,但在表达上有明显创新的《长安十二时辰》在播出后广获赞誉,也让历史剧的观众缘和市场价值得到了提升。在豆瓣网上,《大秦帝国》系列历史剧的评分始终居于高位,从2009年起开始播出的系列剧,虽然四五年才推出一部新剧,但观众口碑始终维持在8分以上。待播剧中,《天下长安》《大汉赋》《人生若如初见》等剧的呼声也一直很高。

历史正剧已经摆脱了过去死气沉沉、被年轻观众所抛弃的收视困境,目前已养成了一批能够欣赏正剧表达方式的观众群体。正在生产的历史正剧,或许应该抓住新的时代机遇,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注重表达创新,再创历史正剧新的辉煌。 【编辑: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