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醚行业竞争激烈 多家公司加大高端产品布局
日前,沈阳化工发布公告,公司总投资20亿元的30万吨/年新型高性能聚醚多元醇项目已于近日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化工产业园。
据了解,聚醚多元醇应用领域广泛,近年来,聚醚产品消费量呈现较快增长,国内聚醚行业总产能也逐步增长,2021年行业总产能约670万吨,同比增长超10%。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披露了对聚醚多元醇的产能布局,新增规划产能超200万吨。
不过,随着聚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今年上半年相关公司业绩出现下滑,还有公司将已规划项目进行改建。目前,下游行业对聚醚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相关企业也正加大对高端产品的布局。
消费量快速增长
多家公司新增聚醚产能
资料显示,聚醚多元醇简称聚醚,是聚氨酯产业另一关键原料,产品可应用于汽车行业、塑胶跑道、防水材料、密封胶、鞋材、纺织等领域。
目前,全球的聚醚行业市场发展迅速,虽然我国聚醚行业起步晚,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和消费地区。
近年来,国内聚醚行业总产能逐步增长。今年以来,除沈阳化工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对聚醚多元醇产能进行了布局。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聚醚行业总产能约670万吨,较2020年总产能增长达10%以上;2021年,国内聚醚行业总产量约420万吨,较2020年增长超20%,2021年国内聚醚行业总开工率约63%,为近五年内较高水平。
今年8月17日,荣盛石化发布了三大项目投资计划,其中总投资345亿元的140万吨/年乙烯项目中,含38万吨/年聚醚多元醇装置。
6月29日,隆华新材发布关于36万吨/年高性能聚醚多元醇扩建项目建成投产的公告。该项目的产品结构以高活性聚醚(高回弹聚醚)及CASE用聚醚(弹性体聚醚)为主,投产后,隆华新材聚醚总产能达到72万吨/年。
6月13日,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60万吨/年精细化工项目进行环评受理。其中包括一套20万吨/年聚醚多元醇装置。
此外,聚氨酯龙头企业万华化学也在加大聚醚产业布局。6月1日,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就万华化学85万吨/年聚醚多元醇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并公示。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万华化学聚醚项目产能60.5万吨/年。根据该次环评公示,万华化学将再建设85万吨/年聚醚多元醇装置,项目投产后,其聚醚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相关上市公司在聚醚多元醇项目上新规划年产能超200万吨。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聚醚上游原材料厂家扩大产能,整体供给陆续增加,行业成本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另一方面,聚醚产品消费量近年来也呈现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普通软泡聚醚消费量约100万吨,同比增长20%以上;POP(聚合物多元醇)消费量达6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约28%,应用端受汽车产量增加影响,汽车消费量同比增长约48%;高回弹聚醚需求量达4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5%。此外,弹性体聚醚需求量达4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6%,应用端塑胶跑道、防水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行业竞争激烈
相关企业布局高端产品
今年上半年,受多重因素影响,聚醚行业景气度并不高。沈阳化工、隆华新材半年度业绩均出现下滑。沈阳化工在半年报中表示,受聚氨酯行业产能过剩,整体开工率较低影响,公司聚醚多元醇产品低价竞争现象严重。
基于当前聚醚行业的市场情况,业内公司的布局方向也产生分化。
今年6月27日,联创股份发布公告,决定终止投资扩建4.5万吨/年聚醚多元醇及2万吨/年环戊烷型组合聚醚一体化项目。
联创股份表示,自该投资项目公布以来,公司积极组织人员落实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安评前提工作。目前,基础聚醚多元醇产品下游行业需求增长乏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能过剩,产品毛利率低于5%,导致该项目投资回报期较长。经综合考虑,联创股份决定终止建设该投资项目,拟改建生产利润空间较大、市场需求较旺的以基础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升级换代产品端氨基聚醚。
据介绍,端氨基聚醚目前广泛应用于风电产业以及饰品饰材、铁路运输、汽车、塑胶跑道、弹性体聚氨酯等多个领域。在聚氨酯领域,特别是在高性能弹性体系中,聚醚或聚酯多元醇将会越来越多地被端氨基聚醚所替代。从全球及中国市场销量来看,中国市场需求增速快于全球。随着可再生能源稳步复苏,海上风电的推行,风电行业逐步好转,端氨基聚醚市场需求总体上稳中有升。
8月中旬,隆华新材也披露,拟投资建设8万吨/年端氨基聚醚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低端聚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中小型生产厂家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具有规模化生产优势的大型聚醚生产厂商抗衡。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消费者对聚醚产品的需求逐步从原先的满足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下游行业对聚醚产品的要求也逐渐呈现专业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等特点,这都对聚醚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聚醚企业若要在今后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和专有配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牌号,改善产品性能,提升产品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 【编辑:邵婉云】